河北廊坊三河市禁止商户使用红蓝黑底色一事尘埃落定,在舆论的“炮火纷飞”中,相关负责人已受到应有的惩罚。
无独有偶,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、中央纪委办公厅日前公布了3起典型问题,其中除了河北廊坊外,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政务服务中搞“面子工程”,斥巨资建设大量电子屏、政务信息系统,造成资源闲置浪费;山东省部分地区在项目集中开工、集中签约中盲目攀比,“只开工不落实”或是“反复开工”,群众反映强烈。
揭开形式的“画皮”,着实是一个比一个荒谬,一个比一个离谱。
对比三个典型案例,都是好面子、重虚名、盲目跟风。换招牌刷漆也好,大搞“同屏”也罢,抑或是在签约开工等宣传口径上耍心眼,本质上都是在做表面文章,没有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。
试图通过行政命令来统一色调、在禁用色上搞“一刀切”,损害群众利益,破坏营商环境;伴随着“互联网+政务”的风潮,多地纷纷试水相关改革创新,然而提升服务的现代化水平,不是靠几块屏幕、几个系统就能实现的,需要的是整合资源、盘活资源、解放思想;“只开工不落实”,数据是刷上去了,实际效果却有限,仪式结束后项目迟迟不动工,还可能留下一堆烂尾工程。
然而话又说回来,被问责的领导干部是真的不晓得其中的利害关系吗?或许有些人就是太清楚了。形式之所以是形式,其最终目的就是选定对象,投其所好。典型问题中的形式主义,究竟是在做给谁看?
有人做给上级看,将形式看作获得提拔的捷径,“虚”字当头、应景造势、搞“政绩工程”,根源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,实质是主观主义、功利主义;有人做给下级看,将形式变成了忠诚度测试,任性用权、随意决策、机械执行,以及“外行指导内行”的创新,都为基层干部平添负担;有人做给“外人”看,误读了文旅发展的需求,盲目兴建地标,跟风打造古镇,缺乏因地制宜,终将输掉城市的个性。
与其绞尽脑汁“演给谁看”,不如踏踏实实真抓实干。整治形式主义,为基层减负,需要警钟长鸣。(默达)